内蒙古环境监测落实“监测先行”要求,在支撑管理上做到未雨绸缪。网络先行,完成“十四五”国家空气、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调整,提早启动“十四五”考核排名数据积累工作,加快协调推进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。指标先行,落实PM2.5与O3协同防控部署,加快完善环境空气VOCs、甲烷和CO2监测指标体系。技术先行,加强先进监测技术储备,提前布局环境质量预报预警、应急监测支援体系、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体系和土壤监测技术体系。研究先行,紧盯国际前沿开展PM1、甲烷等新型污染物与前体物识别、人为活动生态效应、健康风险研判等研究性监测。
落实“监测灵敏”要求,在科学管控上做到快速响应。融合应用自动在线监测、移动监测等技术手段,强化高光谱、环境DNA等新型感知技术,提升发现问题的及时性和敏锐性。提高快速、便携化监测技术水平,结合AI智能识别方法,构建多源数据分析系统,精准研判污染成因并锁定源头。加快完善应急监测工具箱,强化应急监测能力建设。落实“监测准确”要求,在数据质量上做到稳定可靠。将“五个精准”贯穿监测业务体系全过程,狠抓国家网数据质量不放松。开展运维单位星级评定、积分管理、信用评价、黑白名单管理,构建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行业机制。完善国家网三级质控体系,融合区块链、物联网等新技术,确保对监测活动过程和要素全覆盖。加强环境监测量值溯源,开展计量标准器具与标准物质研发,确保量值统一。形成“宽进严出”的监测标准管理机制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制修订,实现数据可比。落实“高水平发展”要求,实现规模化监测向高质量监测的新跨越。围绕污染成因和变化趋势,开展点位优化、组分分析等,及时掌握污染传输影响及规律。内蒙古环境监测以“自动为主、手工为辅”为原则,加快建设适用于国家考核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。深化部门合作,加快构建生态监测体系,拓展社会、经济、资源等因素综合分析。
坚持以搭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平台为抓手,加快提升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确立统一设计、分散部署的平台建设理念。在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上,强化架构和标准的总体设计,为集成各级各类数据夯实基础。发挥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,建立完善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,加强大数据关联分析,实现监测监管有效联动。
强化以高性能集群技术应用为重点的业务支撑能力。深入开展臭氧污染过程与预测预报结果比对分析,不断提高臭氧预报精准度。运用5G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强化监测数据深度挖掘能力。运用机器人写作、人机交互等方式,大幅度提高数据分析和信息反馈效率。
建设面向生态环境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。结合环境质量目标管理、污染防治等需求,在数据挖掘、综合分析中做到“五个精准”,推进监测体系向精细化发展。搭建亲民、便民、惠民的可视化展示窗口。切实践行“监测为民、为民监测”要求,不断丰富人民群众关心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,运用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内蒙古环境监测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人性化、更加友好的监测产品。